钉钉和微信引用功能的产品设计差异化
最近有朋友问了2个设计问题,由于缺少需求背景信息,问题变得很开放,回答人找不到切入点,很难给出准确或者合适的答案。
由衷的觉得,交互设计绝不是简单的表层交互形式,而是综合考虑底层的设计原则和业务逻辑的结果。所以我们在讨论产品设计时,需要洞察到背后的设计策略,而不仅仅是分析表面的展现形式。
1、交互及视觉差异
微信“引用”是V7.0.9 版本出现的功能,有效的增加了信息的指向性,降低了用户对信息的理解成本。其他社交产品或者即时通讯工具中也有类似的功能,例如钉钉的“回复”功能,从截图中可以看到钉钉和微信的设计形式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。
1) 布局设计
钉钉的方案设计中,引用消息在上方,回复内容在下方。引用消息带有被引用人昵称和原文内容,两者是分行展示的。
2) 视觉设计
钉钉回复内容和引用消息在一个聊天卡片中,这样的展示形式会增加卡片的信息量,并且产生部分信息重复,回复内容的可读性反而被弱化了。
2、用户行为&场景
根据我的个人经验,用户在社交沟通时会有以下特点:
1) 文本信息大都较短(个人日常体验)
移动端产品文本输入有较大的操作难度,用户在即时通讯交流时,文字信息讲究短平快。长文字信息并不多,主要是来自于PC端的输入。
3、其他场景因素
1)场景适配性
2) 限制性场景
当内容过多时,引用消息会无法完全展示,钉钉和微信都采用了“限制字数”的展示方式。其他用户会有查看完整引用消息的需求,两者在交互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。
钉钉引用信息可展示字数更多,用户可以通过2种方式可以查看完整引用信息。
双击引用信息会定位到引用信息的原始位置查看全部内容,不过如果引用消息与回复内容之间会插入较多的消息,这种交互方式会增加用户浏览信息的成本。
微信最多只能展示两行引用信息,单击引用信息后,浮窗展示全部内容,交互方式更加轻量。
4、差异性总结
1)钉钉更加强调交流过程的还原
钉钉更多的应用于办公场景,用户需要完整的呈现信息的过程,便于群内成员的理解。因此强调信息的可感知性,例如消息是否已读,引用回复消息默认自带@提醒功能。
2)微信更强调即时沟通
微信群组更多的是闲聊群,用户需要更加轻松的聊天氛围,可以随时参与和退出聊天。所以微信没有信息已读提示,目的是为了减少用户在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。
程中体现的,而不是后期的爬楼复盘。所以采用分离式信息展现,回复消息与普通消息保持一致,视觉习惯得到了延续,引用消息更加轻量,减少对回复内容的干扰。
以上就是我对钉钉和微信“引用”功能差异性的理解。本文仅代表个人浅见,欢迎正常交流,不要乱喷。
本文摘自微信《子牧UXD》
- 上一篇:没有了~
- 下一篇:APP,小程序,微信公众号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