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个著名的设计心理学原理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—3
| 泰思勒定律
“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固有的复杂性,无法简化”。泰斯勒定律(Tesler’s Law)由Larry Tesler于1984年提出,也称「复杂度守恒定律」。该定律认为:每一个过程都有其固有的复杂性,存在一个临界点,超过了这个点过程就不能再简化了,你只能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。
生活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,感觉便捷方便的生活方式,是无数卓越的数学家、工程师、设计师等无数的时间投入,才实现的某个小功能,是他们把这些复杂性转移到自己身上替我们简化了。
说回移动端,每个应用中都有其无法简化的复杂度,也不能按照我们个人意愿去除这些功能。这就是为什么飞机稿都简洁好看,而一搬到线上就面目全非。常见的复杂性转移有:“查看更多”、“查看全部”、“查看详情”、“展开和收起”之类的文字做转移跳转,比如:顶部导航栏的更多图标,就是将常用的功能整合并隐藏在首页设计的更多功能模块中,把用户的操作范围转移到另一个地方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降低操作复杂度的方法:删除、组织、隐藏视觉层面的“降噪”方法,删除会干扰用户操作的选项;功能分类明确,围绕用户行为组织信息内容;隐藏那些不常用而又不能少的功能,延迟及阶段性展示。总的来说就是将复杂的信息收起来,展示重要且简洁的界面。
简化交互设计可以用代码节省用户操作时间的地方,是互联网人一致的追求。例如,B站的一键三连,用户长按点赞按钮,会同时触发点赞、投币和收藏,省时省力。

算法解放“生产力”个性化算法就是通过技术手段,将用户复杂度降低,而转移到开发者身上。抖音为什么会让人上瘾?是算法知道了你的喜好,专推给你喜欢的内容而不用自己去找,谁都喜欢私人定制。这对用户来说是一件好事,但就像鲁迅说的:“你觉得好,一定是有人在负重前行”,这里的简化复杂的难度就转移到设计和开发身上了,还逼得机器去学习。例如抖音、淘宝、知乎首页推荐的内容都是基于你的喜好定制化推荐给你的。

思考总结我们常说以用户为中心去设计,就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,在交互设计中尽量简化操作的复杂度,降低学习成本。但如“复制粘贴之父” Larry Tesler (1945-2020) 所说:“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固有的复杂性,无法简化”。因此,如何取得复杂度的“平衡点”就是重要的部分,是让工程师及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去降低产品的使用难度,还是在设计中保留一定的复杂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。
| 麦肯锡金字塔原理
该原理是由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顾问Barbara Minto提出的理论,她强调结论先行,论点自上而下。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,部门开会时有人口若悬河的讲了半天,到最后你都不知道他想说什么。所以如果开会时你会走神,这不怪你,只怪讲演者说话没有逻辑,没有重点。
金字塔原理指示结构化表达遵循结论先行的原则,即任何问题都能归纳出一个中心点,让受众能够第一时间清楚你想谈论的主题。然后由数个论据作支撑,而这些一级论据可以继续由数个二级论据支撑,如此延伸,状如金字塔。自上而下,上层影响下层。

应用到交互设计上,即将信息展示的重点与交互行为的主任务优先展示,再根据用户在这个界面上所愿意停留时间逐级给予更多细节补充。以京东的商品详情页为例,首先金字塔的最上层是用户目标明确直接进行“立即购买”的底部全局按钮,其次是商品的头图和用户评价这些,让用户了解更多信息,进一步促成购买,最后一层是提供商品相关的全部信息、参数、评分等,确保交易的最终完成。在这个过程中,用户在每一层花的时间也在逐级增加,呈金字塔状。
映射到设计师身上也是如此,从设计新人到设计总监,中间差的就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技能金字塔。就像升级打怪,每完成一项任务获得相应的经验值,累积的经验值帮助我们更快的升到下一级。当把工作中的需要攻克的难题一一解决之后,你的设计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更加精进,形成一套自己的设计风格,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。

有趣的是,把金字塔模型倒过来就成了“用户漏斗模型”。自上而下,激励用户成长。它告诉我们:用户的需求是永远满足不完的,所以什么值得做,什么是可分阶段去实现的是决策人需要明白的。如乔布斯所说:“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,他们就发现,这是我要的东西”;不断完善主要功能,以满足金字塔顶的核心用户群。决策者常常添加一些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用户想要的需求,比如在信息流中添加一个广告位;如何优化完善产品架构,检验产品策略的合理性和完整性;
|新乡重夫防错原则
防错原则由世界著名的品质管理专家新乡重夫提出,即在过程失误发生之前加以防止,是一种在作业过程中采用自动作用、报警、标识等手段。使操作人员不用特别注意也不会失误的方法。
防错原则认为大部分的意外都是由于设计的疏忽,而不是人为操作失误,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把过失降到最低。该原则最初用于工业管理,后来应用于界面交互设计中,当使用条件没有满足时,常常通过功能失效来表示。
自动检测提示bilibili在登录时输入框没有内容或没有输密码时,登录按钮处于禁用的置灰状态,只有两者都满足了才可以正常点击。此外登录功能就可能会有用户名错误、密码错误、网络超时、邮箱错误等不同的错误。通常必须账号和密码同时满足且匹配才能成功。

Twitter发帖时只允许用户输入140个字,为了提醒用户,其解决办法是在键盘上方的工具栏上显示还能输入几个字符,超过会以负数警示。知乎发布文章标题过长时也会提示错误预警。

消除可能的失误
防错法则认为大部分的出错都是产品设计的不够优秀,而不该责怪用户操作疏忽,通过设计手法可以把出错率降到最低。防错法则的核心观点是,如何有效的在用户出错之前就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。比如,美团外卖在接受短信验证码时,系统会自动提取验证码在键盘上方显示,用户点一下就可以自动填写,省去了跳出应用——打开短信——记住验证码——再输入的繁琐过程,有效预防了出错的机率。还有微信在绑定银行卡时也是通过扫描银行卡自动提取账号,避免手动输入的出错率。

将失误降至最低
二次确认,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景让用户二次确认,通常以弹窗的形式告知用户再次让用户考虑自己的行为结果,进一步降低出错率。例如,最近大家都在用的报税App,会在提交信息前再次确认。

视觉暗示
可在视觉(置灰或隐藏)上屏蔽那些不能选的选项,避免用户点击后才报错或点击没反应。

其次,一些不可恢复的操作,视觉上通常会给强标识。例如,删除短信时的文字颜色“变红”。

为用户犯的错买单
当用户输入错误信息时,比如打错字,系统应该给予用户想要的信息,而不是无动于衷,冷漠视之。

范围限制
其实限制用户的选择并不是一个好主意,但是如果有明确的规则来定义可接受的选项,那么限制用户可以输入的类型是一个很好的策略。例如,Airbnb订房可选日期和设置闹钟时的时间范围。

研究得出,使用产品时有77.7%的错误都是人为的,防错法则可以帮助设计师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考虑设计方案,做到操作前、中、后都有及时的反馈,预测到他们有可能发生的误操作状态,让用户更快完成目标,帮助用户减少出错率。
——摘自微信“印迹拾光”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